數天前,跟同事談到學校的問題。同事是我的師妹,跟我都是從一間聲名顯赫的女校受過教育,只是我只讀了一年多,她就是從中一讀到中七。
我問未婚的她,將來若生女兒,會否把她送到母校讀書呢﹖她說不。我奇怪,因為大多數選擇給子女進入主流學校的人,總會有一份情意結,希望自己的女兒進入自己曾讀過、又覺得好的學校 (當然考不到的除外)。她的解釋是︰今時不同往日,這些所謂「名校」大多變得很商業化,已經沒有了當年純樸讀書氣氛。
是的,最近實在有太多對直資學校相關的報導,而這些所謂「名校」已成為了有錢人的學府,中產、低收入的子弟只有望門輕嘆,就連上體育課,都加插了打高爾夫球。不過,很多年前的我們,早已分成兩類人,那種跟自己不同"class"而產生出來的傲慢態度,至今令我這個當年小康出身的學生怕怕。這天看到一篇文章︰再思教會的辦學使命,覺得很有意思,這所不算是很注重信仰傳遞的基督教學校,似乎可能要反思一下他們的辦學使命及理念。
無論如何,競爭太大了,考到才算吧,現在實在言之過早,或許數年後,情況又有變呢﹖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