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向是那些看過一些作者的作品而覺得好看的話,便會對他/她所有其他的作品,二話不說地借過來,其中有亦舒、李碧華、衛斯理、三毛、蘇童、張曼娟、Amy Tan、VC Andrews等。2007年看過第一本Mitch Albom的作品後,便愛不惜手,最後一連把他三本作品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、For one more day以及Tuesdays with Morrie都看過了。偶然發現了他原來出了第四本小說,便毫不猶豫地借了回來看。
越看便越明白為何他每本書都是暢銷書,因為他很會用簡易的文字,把最深的情感表達出來。這本書就像Morrie一樣,是真人真事,是關於Albom自己的故事。作者兒時聖堂的82歲白人拉比(老師),某天要求他為拉比準備悼詞,他便用了八年的時間,從新去用信仰及生活的角度去認識這位拉比。與此同時,他認識了一位黑人基督教牧師,年青時是販毒的,後來信了耶穌,最後當了牧者,在一所貧窮的教會中牧養他的弟兄姊妹。兩位完全不同背景、不同信仰的牧者,以他們的生命及愛觸動了身邊的人,也讓作者、一位本來對信仰已遺忘了的人,重新正視何謂「信」。
書的內容之編排很有心思,把兩位主要人物之事情梅花間竹地陳述出來,開首由他們的往事說起,再談到作者與他們的相遇及對話,題目關乎如何面對苦難,天堂是什麼,有著不同信仰的夫婦之婚姻,原諒,對上帝懷疑,以及在困難中如可信靠上帝。雖然,書中有一些地方在神學上不大正確,但不減這書的可讀性。尤其喜歡最後數頁紙的悼詞,寫得很感人呢﹗
拉比在最後真的去世了,而在網頁上也知道了黑人牧師在此書出版後也去世了,但他們的生命仍然在影響作者,相信也在影響著讀者們。這,就是「生命影響生命」吧。但願我的生命,也可以正面地影響著別人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